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空間的記憶與蛻變:汪希苓及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空間承載了人類共同生活的集體記憶(歷史),這意味著空間是由人類藉由某些「媒介物」來選擇性的「記憶」它……(Cresswell)

汪希苓,一九二九年七月十八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早期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因而展開了近三十年(1944~1973)的海軍生涯。一九四六年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國民政府遷台,於赴美接受海軍受訓一年半後返台。在海軍服役期間曾任駐義大利副武官、駐美海軍武官等,一九七三年結束駐美武官之任期後於隔年奉派出任國家安全局副局長,一九八三年調任國防部情報局長。

一九八四年於汪希苓任情報局長任內,下令制裁旅美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因而爆發轟動一時的江南案。此案主要為江南在其所撰之《蔣經國傳》中涉及對當時總統不利的言論,汪局長便密派竹聯幫陳啟禮、張安樂、吳敦等人潛往美國暗殺江南得逞。但因此案在美國發生,引起了美方、我方等國際間的高度關注,旋後不久此案即告偵破,唯此時此事我國當局否認主導,只能由汪希苓私自承認主導,竹聯幫這些刺客當時惟恐事發遭到滅口,曾於案發前留下保命錄音帶表示銜命行事,此案在八零年代初期的台灣社會引起一陣軒然大波。江南案相關人士部分在美服刑後遣返台灣繼續接受審判並服刑完畢。一九八五年汪希苓於當時的軍事情報局看守所服刑,一九九一年出獄。

一九六八年位於青島路三號的軍法處看守所遷至景美現址,為七零至八零年代審判政治犯的主要場所。一九七零年軍法局移至台大管理學院原址,但隸屬於軍法局之法庭與看守所並未隨其搬遷,並興建一小型看守所,曾在美麗島事件後囚禁過黃信介,隨後改為「軍事情報局看守所」。一九八五年江南案被判刑的汪希苓亦軟禁於此,因而建了一棟「汪希苓軟禁區」。隨著台灣時空背景的更迭、多元發聲社會氛圍的形成與成熟,時至今日已由過去的「軍法處看守所」、「軍事情報局看守所」更名為以人權為主體,文化為呈現方式的「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此空間(space)的轉型也見證了台灣從威權轉向民主的歷史。

空間經歷了不同世代,經由人的行動(action),詮釋了空間的意義。換言之,空間乃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透過各種事件、活動(event)等媒介來記憶空間。因此空間的意義便處於一個不斷流動、異變、建構(construction)與再建構(reconstruction)的過程,它指向了僅僅來自於人與它「當下」的一種相互辯證之關係。

◎References
●汪士淳 1999《忠與過 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Cresswell T. 1996 In Place/Out of Place: Geography, Ideology and Transgress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Pic Source
●http://blog.taiwan-guide.org/2007/12/jingmei-human-rights-museum/
●http://www.flickr.com/photos/outofthewall1210/4095141677/sizes/o/